野蒿吃了有什么作用?
蒿本是野草,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。在有文字记载之前,它就和其他野菜一起,作为先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救急的食物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中,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,“荼”一般认为是苦菜、苦苣一类的野菜,“荠”则一般认为是荠菜、野蒿。可见野蒿之甘,被先民作为甜味的象征,并在味美甘甜这个层次上,与苦味菜作了对比。从这一点来看,野蒿当是先民的美食。在古代,每逢春荒,在有竹笋、蕨菜、茭芦笋、菱藕、甘薯等时鲜的地方,它们在人们的饭桌上,往往与野蒿同盘而食。
蒿属植物营养普遍丰富,尤其是具有较强抗癌作用的芳香类物质,是其它蔬菜所不可代替的。一般而言,茼蒿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最高,再依次为艾蒿、茵陈蒿、柳蒿和青蒿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蒿属植物可供开发和利用。由于蒿属植物的苦、辛成分高,单纯取茎、叶作为时鲜菜食用,多需用沸水焯一下或用盐渍一下,以除去部分苦味。
青蒿和茼蒿均可入药。药用部位多为其茎、叶。蒿类植物在我国中医药已有广泛用途。如青蒿用于清虚热、退寒热,用于温邪伤阴、阴虚发热和湿热黄疸等,有“治疟之要药”的美誉,并成为我国现代中药宝库中抗疟疾的著名明星;艾蒿是妇科病的良药,对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、痛经等均有良好疗效,外用熏灸,可温散寒邪、疏通经络、祛湿逐寒、活血消肿,适用于风寒、湿痹,可温阳通脉等,是我国“灸法”的最主要用材,同时又是化脓灸的惟一用材。近年来研究证明,蒿属植物有着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抑杀癌细胞的作用,也是防治艾滋病的天然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