烤猪脑好吃吗?
作为一个四川人,对于烧烤真的没有抵抗力,夏天的时候三五好友坐在一起,一边撸串喝酒一边聊天,简直再美好不过了。 但是说到最特殊的烧烤,那还得数烤脑花,因为很多人一想到吃烤脑花就会觉得反胃,觉得吃播们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很奇葩。 其实啊,烤脑花的做法并不复杂,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材,只不过味道有点特殊而已。 那么为什么有人吃了烤脑花会不舒服呢? 这还要从脑花的吃法说起。
我们吃鸡蛋一般有两种方法,煎炒烹炸,或者水煮鸡蛋,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,不论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,鸡蛋是很难进味的。 而烤脑子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性,因为高温烧烤会使蛋白质变性,从而使食物更易入味,而富含氨基酸和磷脂的脑花,经过烧烤以后会更鲜香四溢。 所以啊,只要处理得当,烤脑花其实是很干净、很好吃的。 我作为一个无肉不欢的人,在和朋友一起吃烤串时,往往会出现“肉吃得饱,但脑花太少不过瘾”的情况。于是我就自己在家研究起烤脑花的做法来。
首先把买回来的新鲜脑花用清水冲洗干净,再用刀去掉脑花表面的筋膜。 然后加入盐、胡椒粉、白糖、味精、豆瓣酱、辣椒酱、豆豉、花椒粉等调料,腌制一会儿,让脑花更入味。 最后把腌好的脑花刷上油,放在烤架上,放入烤箱中,烤至金黄色即可出炉。 在烤制的过程中,需要随时观察脑花的色泽,一旦变成诱人的琥珀色,就可以取出来享用了。 烤好的脑花口感鲜嫩,香味浓郁。
如果你认为烤脑花只是我瞎编出来的美食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,早在《礼记·檀弓下》就有记载:“君赐食,饮,尽献。君命彻,舍菜。”意思就是说,国君赏给臣子食物(包括脑花),吃完后要把筷子横着摆在桌上,表示用餐完毕。可见,烤脑花古已有之,绝非我凭空捏造!
古代的“汤猪”是将整个猪肉,连同脑袋一锅煮熟,而且是“生熟全吃”。据唐人段成式的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……坐者环戏,分生熟两半,以彩毛发为五岳、四渎、隐显于肉间,号曰‘生熟肝花’。其馀四肢取其精华,作馄饨,号‘四元宝子’。”意思是,大家一起围坐着,一边聊天,一边把猪肉分成生的、熟的两半分开吃;用五颜六色的发丝,在生猪肉上做五岳四渎(五岳指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;四渎指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),做成“生熟肝花”;把生肉片切下来做馅子,包成馄饨,名叫“四元宝子”。这可不是什么“满汉全席”,而是京城里的市井小民吃的“大锅饭”。
到了宋代,虽然还有“全猪”的吃法,但已经不是“汤猪”了,而是“蒸猪”。《燕翼诒谋录》说,宋人蒸猪时,也把脑袋一块蒸。和“汤猪”不同的是,“蒸猪”时还要用果子、香料给猪肉增香提味,做法更加讲究;吃的时候,也有一定规矩,先“割下肩膂及后端正肉两肋子,皆切作片子,用木插排摆着,却用后肋杂碎并心肝、下水、脑头作一处,再蒸一次,方才吃遍”。意思是,先切下猪肩和脊背最精道的前后肋排剁成片,用木片撑着摆好,再把各种内脏和猪脑一块蒸一次,最后才吃。可见这时候吃猪脑还有点不太上台面,“小市民”气还是没改。
蒸猪到明清时已经不流行了,而是以烤猪为主。比如清代《调鼎集》里记载的“酱猪”:“初设木架,将生猪架上,下安以火,将猪头朝下脚向上,从脚底劈开……将肥脂分涂猪身、脚底、头面上,复以小刀刮之,不时浇以酱油,用文火熏,至一昼夜方熟。”烤熟之后“如糖紫色,脂肥脆香”,真是色香味俱全。至于如何吃呢?“去毛劈开,用葱姜切细蘸其油吃,或用汤炒酸咸瓜蔬佐之亦佳。亦有劈成寸块,入碗酱之,亦佳。”先去毛劈开,用切碎的葱姜蘸着下面的油吃,或者配碗酸菜萝卜也很好的;“进阶”一点的话,把大肉切割成一块块的,浇上作料酱一酱,也是相当巴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