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里的糍粑好吃?
糍粑是我们老家(湘西)的特色小吃,每年做糍粑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要打上一盆,用来送客。刚做好的糍粑软软糯糯的,十分美味,但是放久了就硬了,不好吃,所以以前都是现做现吃。 后来离开了家乡,也吃过不少地方的糍粑,但都觉得不够美味,直到来到浙江舟山定居,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,竟然在一家很小的海鲜面店吃到正宗的贵州糍粑!
这家店面不大,看起来也不怎么样,除了海蜇头、酱油年糕、虾爆鳝等几样小菜外,最受欢迎的就要属这贵州糍粑了。小碗四块钱一个,大碗六块钱一个,价格相当实惠。
贵州糍粑主要是由糯米蒸熟后,加上特制的酱料后做成的。这里的酱不是豆瓣酱或者辣椒酱,而是一种黑色的糊状酱料,味道咸香中带有一点点甜,配合软软的糍粑一起吃,那味道简直太棒了!我每次去都必点两个,吃得满嘴流油,简直停不下来。
糍粑,是将蒸熟的糯米同杆子红糖拌和后捣成软泥状,再成型制作而成。糍粑绵软,吃起来又是红糖味儿,所以甜而不腻。因为糍粑不好做,也过不了夜,所以吃糍粑也是一年中的奢侈。糍粑的做法,虽因各地饮食习惯有所不同,但大体上制作原料是糯米和糖。
北方人习惯将蒸熟的糯米和熟黄豆、糖拌在一起,放在碓窝里舂,叫打糍粑。糍粑打好以后,成黏糊糊一团。要吃的时候,抓一块,搓成圆球,然后两手掌相对,使劲一挤,一个圆饼形糍粑就算做好了,放入油锅煎黄即可。在北方,有的还将糍粑切成小方丁儿,用黄面一裹,再放油锅里炸了吃。那糍粑不但香甜,而且还脆。
云贵一带的糍粑与北方的不同。将蒸熟的糯米放在碓窝里舂后,将糍粑团取出来,揉光滑了,也切成方丁儿,蘸黄豆面和白糖吃。也有的地方的糍粑切片后,用油煎了蘸蜂蜜吃。
湖南湖北、四川一带的糍粑是在舂好的糍粑上切成片,中间包上用芝麻、花生、白糖加猪油和匀的馅,油煎或水煮均可。
闽南一带的糍粑与上述各地又不一样。闽南人将糯米磨成米浆,包上用糯米、芝麻、猪油和白糖加猪油制成的馅料,也有些地方的不包馅,全用糯米浆做,蒸熟后即成。
江浙一带的糍粑是在糯米粉中,加入红糖和熟米粉,和匀后,搓成团块。吃时下油锅炸或水煮均可,香、甜、酥、软俱全。
糍粑在我国的历史悠久。据推测,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,人们在谷物丰收之后,为表示庆贺丰收,就将打来的粮食蒸成米饭,然后将米饭舂后,做成粑儿,意思是把丰收的粮食粘在一起,来年还会丰收。这是人们对五谷、对大自然的崇拜。而这种做法,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,就变成了一种食品和风俗。
由于糍粑谐音“整齐”,在很多地方还成了家庭团圆的象征和年根时节走亲访友的礼品。